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5230|回复: 7

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2-17 19:56:4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莫运军 于 2012-2-19 12:29 编辑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
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;
世本是世,无须精心去处世。

坐亦禅,行亦禅,
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


春来花自青,秋至叶飘零,
无穷般若心自在,语默动静体自然。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19 12:01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莫运军 于 2012-2-19 12:12 编辑

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
  要了解这句偈言的意思,得先了解一些佛教常识。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,修成正果的,佛教把菩提树作为修行得正果的一种象征。明镜台也是一种比喻,比喻我们人的心,像明镜一样,反观自照。这句偈言是针对神秀禅师的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而作。
 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。身是菩提树,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,保持端正的体态,不断修持精进。 心如明镜台,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,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。 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,才不会沾染上灰尘。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,保持心境的平和,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。
 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,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,明心见性。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,见性成佛。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。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。
  而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。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,菩提本无树,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。明镜亦非台,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。这两句是说,菩提就在你的心中,明镜也只是你的心。菩提树也好,明镜台也好,本来都是空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若尘埃?意思是说,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,那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?尘埃也是空啊!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,一切事物都是空,就连小乘的本心丶本性也是空。
 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。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,境界更深。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,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,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。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,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。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。


  人生有三重境界,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,这段语言便是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
   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,初识世界,一切都是新鲜的,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,人家告诉他这是山,他就认识了山,告诉他这是水,他就认识了水。  随着年龄渐长,经历的世事渐多,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。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,越来越复杂,经常是黑白颠倒,是非混淆,无理走天下,有理寸步难行,好人无好报,恶人千年。进入这个阶段,热是激情的,不平的,忧虑的,疑问的,警惕的,复杂的。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。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,看水也叹息,借古讽今,指桑骂槐。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,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。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,所谓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,那就苦了这条命了。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,不停地攀登,争强好胜,与人比较,怎么做人,如何处世,绞尽脑汁,机关算尽,永无满足的一天,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,人外还有人,天外还有天,循环往复,绿水常流。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,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?  
 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。追求一生,劳碌一生,心高气傲一生,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,于是抱恨终生。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,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。茅塞顿开,回归自然。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,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。任你红尘滚滚,自有清风朗月。面对芜杂世俗之事,一笑了之,了了有何不了。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,看水又是水了。正是: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;世本是世,无须精心去处世;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。
    一辈子做人,怎样算是做好了人?
    一辈子处世,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?
  不如阔达的心态,人生在世,无非是让人笑笑,偶尔也笑笑别人。
    曾经沧海之后,再去看世情,无非是云淡风清,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。

   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!”一语出自永嘉玄觉禅师所作的《永嘉证道歌》。
  永嘉玄觉禅师,唐朝温州永嘉人。俗姓戴,八岁出家,曾经在寺院中遍览三藏经典,尤其精通天台止观圆妙法门,因为阅读《维摩诘经》而感悟到了自己的心地。他原来在温州龙兴寺修行,后来在寺旁的山岩下设立了一所禅庵独居,在这里修习禅观。后来玄觉禅师在左溪玄朗禅师的激励之下,与东阳玄策禅师同往曹溪参访六祖慧能大师,学习佛法,得到最终的开悟。
  玄觉禅师在开悟之后所作的《永嘉证道歌》就是解释自己感悟的佛法。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纵遇锋刀常坦坦,假饶毒药也闲闲。”这段歌词是说用功的人,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,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,只要自己可以做到安然的心态。
   “行亦禅,坐亦禅”就是告诉学人要时时刻刻做到心里的静虑。人的虑就是妄想,妄想不容易停止,不容易不动,妄想不动就是静。禅宗比喻的静虑像水里有沙泥,如果不静就不能沉,沙泥和水混合一起,就看不清楚,静虑是把沙和泥土沉到底下,也就是把烦恼止住了,时时刻刻做到这样,就可以达到禅的境界。


  一花一世界.一叶一如来
  第一句我用科学来解释吧,现在科学家研究出,所有物体都是相同粒子的不同排列,也就是说,我们的组成粒子和花的水的飞机的一模一样,只是因为排列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,这是波动原理。所以一朵花其实包含了组成世界的所有粒子,故一花一世界。第二句,佛无处不在,万事万物都有佛性,一叶一如来就是阐明这个道理

  一草一木都包含了个世界,自然更替春去秋来,都是必然。含义就是凡事不要太过强求,用心去看世界,一切都不一样。不要太计较得失

  禅语:般若——意思是与自然融合,万物归一,视世界万物为因缘和合所生,认为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,所以性空。“般若”即“空观”。有即是无,无亦是有。因此随自然而在,不论有无,不关外物。“一切随缘,自然自在”。不管别人说话也好丶安静不语也好,跑跳也好丶静坐也好,它从来都无所谓,也不管你怎样,都一样如如不动。



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2-22 10:28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轻轻的我来了,挥一挥手,想带也带不走一片云彩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2-22 10:44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立而道生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4-20 01:45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人也信佛,觉得虽好,但有点消极!理论与现实之间确实有点距离,人与生俱来就有两基本欲望:食与色。如果最基本的“食”都满足不了,那还怎么去谈“悟”,如果要满足“食”,那就会衍生出更多的其他了。。。人,其实最好就是在佛,道,儒三者中吸取各家之最精华,便是接近完美的真实人,会比较实际点,对吗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7-15 14:45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阿弥陀佛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4-8-3 11:39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“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;”不可用此话去教育下一代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4-12-2 22:41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莫布远 于 2014-12-2 22:47 编辑

八十岁后再想这些东西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新闻|族谱|联谊|宗祠|村落|故事|基金|公益|论坛|莫氏宗亲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