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 登录
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

莫东明的个人空间 http://zqepeml.moszq.com/?3370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我的父亲

热度 3已有 4852 次阅读2014-6-15 20:28 |个人分类:心情杂记

       我的家庭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家庭,父亲主外,母亲主内;我的父亲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,一辈子与田地为伍。提起父亲,我似乎无话可说,那是因为父亲实在是太普通,太平凡了;但我总是感到有说不完的话,生怕因为自己的疏漏而不能完整地表达父亲的伟大。
     父亲在他的4兄弟中排行老二,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。因为爷爷不怎么做农活,所以父亲小时候,只读了一年的私塾,就休学在家务农,与大伯父一起,担当起这个大家庭的主劳动力。直到20岁那年,与母亲结婚,才从那个大家庭分离出来。但是,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的到来,父亲肩上的担子,一刻也没有松懈过。再后来,我们五子妹也相继成家,父亲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农活。每次我们劝他不要再干时,他总是说:“奈得何,奈得何。“后来我们劝的多了,劝的蛮了,他就口头上答应我们不做了,但是我们一离开,他照常每天做个不停。前2年,有一次我回家看望他,老妈告诉我他正在地里挖红薯,我就赶去帮他挑红薯。当我气喘嘘嘘地把一担红薯挑回家,我对父亲说:”爸,我四十多岁,挑一担红薯都这么吃亏,你80多岁了,难道不感到吃亏吗?”他还是说:“不吃亏,不吃亏,我一次少挑一点就是。”就这样,父亲风里来,雨里去,一天都没有好好休息过。这一做,就是70多年。他就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,不知道停止,我不得不感叹父亲的辛劳。
    提起辛劳,我想起了父亲的“生意经”。那是刚实行生产责任制不久,父亲为了多赚几个钱,会在农闲的时候,去做点小生意。他先从大盛桥买一些土纸回家,然后裁剪,打孔成纸钱,再拿到 塘渡口或小溪市乡去卖。大盛桥离家20里路,塘渡口离家30里路,小溪市就更远了,有4,50里路,不管多远,父亲都是走路往返的。每天天未亮,父亲就挑着100多斤的担子出发了,一般都是当天返回。有时路上耽搁久了,回家时已经天黑很久了。现在想想,父亲哪是做生意,他就是一个挑夫,省下一点车费,换来那么几个辛苦钱。说到这里,我的眼前不断闪现几个镜头:夜深了,昏暗的灯光下,父亲正“砰!砰!砰!”挥着锤子,在加工纸钱;烈日下,父亲正挑着担子,汗流浃背地在孤独前行;日落了,父亲一手拿着扁担,正脚步匆匆地往家赶。。。。。。想到这些,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,一下子涌了出来。是啊,我的父亲就如《父亲》那首歌里唱的: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,父亲就是拉车的牛。
     提起辛劳,我还想起了父亲的背影。那是我在邵阳市读书时,有一次我写信回家,希望父亲能给我寄一些生活费来。过了一个星期,有一天下午,我们快放学了,父亲手上提着一个篮子来学校找我。我看见篮子里还有一些烤烟,我问父亲怎么来邵阳了,他说你不是要生活费吗,家里没有钱,就从家里拿一些烤烟到邵阳市来卖。说完就递给我10元钱。他就要回家。我看见天色快晚了,就要他不要回家,他说还能赶上最后的班车,然后就急忙往校外走。我只好跟着他,送他到校门口,那一刻,看着父亲急匆匆的背影,我想起了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《背影》。那一幕的情景,也被我当场铭记下来。至今忆来,仿佛还是就在眼前。
     父亲的不知疲倦,一度让我忘记了岁月的流逝。以至于我的心中,误认为父亲还是年轻时的父亲。直到前2年,我想起长这么大了,还从没有与父亲一起照过相。于是我就拿出相机,叫妻子给我们照了几张合影。当我在电脑中打开相片,怔住了:父亲有这么老吗?当.我看见父亲已不再挺拔的腰身,以及满脸的沧桑和不再明亮的眼睛时,我才知道,父亲确确实实老了。我也为自己的粗心而痛恨。
       父亲还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。在家里,他一般不和我们说话。子女的教育,也交给了母亲。只有家中来了 客人,父亲陪客人喝酒时,父亲的话就会多起来。天南地北,什么都讲。尤其是谈到子女,父亲的话就更多了。那时父亲的脸上,写满了骄傲和自豪。是啊,虽然我们五个儿女,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,甚至谈不上什么成功。但是父亲把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培养成人,并且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,从没有让周围邻居和乡亲,说一句闲言碎语,作为一个父亲,他焉能不骄傲?
     今年父亲已经84岁了,现在的我,会在星期天的时候,回家看看他老人家。陪他聊聊天,或着陪他喝点酒。今年过年的时候,他答应我今年不再干农活了,我从心里感到高兴。我由衷地希望,我的父亲能健康长寿,安度晚年。这样或许能弥补我心中对他的一点点愧疚,也不枉他一生的辛劳。

   

路过

雷人
1

握手

鲜花
1

鸡蛋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2 人)

发表评论 评论 (1 个评论)

回复 湖南桃源莫家台 2014-12-16 02:56
赞, 子孝亲长寿.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注册

手机版|新闻|族谱|联谊|宗祠|村落|故事|基金|公益|论坛|莫氏宗亲网

返回顶部